你好,欢迎访问孟津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
咨询热线:0379-63357786|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首页>知识产权贯标

知识产权贯标,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发布时间:2022年8月09日浏览人数:258信息来源:孟津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

一、什么是贯标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GB/T29490-2013)是第一部有关知识产权管理的国家标准。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贯标,即指在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事务中导入《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运用体系和标准化的方法管理知识产权。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适用于哪些企业?

1)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2)运行并持续改进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3)寻求外部组织对其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评价;

4)计划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试点企业、创新性企业等科技项目的企业。


二、贯标的意义

1.获取核心知识产权,在参与国际竞争中拥有牢不可破的“护身符”。

2.灵活运用知识产权,形成企业经济增长的“聚宝盆”。

3.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可以预防和解决被诉侵权、研究没有方向、他人肆意仿冒、缺乏知识产权保护、职责不明确、创新意识不强、合同不规范、商业秘密泄漏、知识产权闲置等各种问题,使企业专注于发展“快车道”。


三、贯标能降低企业知识产权风险

研发环节:对企业内部进行分析,利用专利信息提出一些具体要求;

生产环节:可校对是否生产侵权产品;

销售环节:核实销售产品专利状况,包括国外出口,展会;

采购环节:可校对是否采购侵权产品。

人事环节:引进人才是否了解背景。包括如何激发员工创新热情,留住人才等。

1.技术秘密管控,采取保密措施制度,防止技术人员外流,使用企业技术;

2.合资合作环节,引进技术查询知识产权法律状态,合资合作要有明确的知识产权条款。

另外,由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不规范,企业内务很少注重知识产权的形成,自主研发专利缺乏保护,生产销售产生了知识产权纠纷,从而影响了其上市之路的通畅。所以知识产权贯标还可以拥有以下好处:

激励企业自主创新强化企业领导和员工知识产权创造意识,充分调动员工创造知识产权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其创造潜力,取得量多、质高的创新成果

提高收益增值通过强化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使企业在创造知识产权的基础上,能够将拥有的知识产权不断通过实施、许可、转让、融资、招投标等运用手段转化为企业的经济利润,进而增加企业的经济收益,使其经济实力获得不断加强

政府资助及申报项目实施贯标有利于企业通过国家高新企业认证、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认证、专利试点等项目认证及获取政府相关项目资助。


四、知识产权贯标流程

贯标流程大致可分为八个阶段:贯标启动、调查诊断、体系构建、手册编写、发文宣贯、实施运行、内部审核、管理评审。

01、贯标启动

成立企业贯标工作小组,制定企业贯标工作计划,召开企业贯标启动大会,对主要参与部门、人员进行贯标相关培训。

02、诊断调查

调查企业基本信息、组织架构、相关制度,诊断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现状。

03、体系构建

制定企业知识产权方针、目标,策划企业知识产权职能架构,构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04、手册编写

编写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手册,编制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控制程序、记录表单。

05、发文宣贯

颁布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手册、制度、程序、表单,开展企业知识产权宣贯培训,指导各个部门、人员正确理解和执行。

06、实施运行

运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填写体系运行记录,定期进行体系运行监测。

07、内部审核

企业对其自身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进行审核,并对审核中的不合格项采取纠正和改进措施。

08、管理评审

企业最高管理者就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现状、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以及方针和目标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评审。


五、贯标对企业的规模、知识产权数量、管理基础等有无要求?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标准适用于各种类型、各种规模、提供各种产品的企业。从认证的角度,没有设定有关企业规模、知识产权数量、管理基础等方面的任何要求。

从贯标的难度来说,如果企业管理基础差意味着辅导机构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帮助企业提升基础管理。


六、贯标企业是否需要增加许多例外工作?

贯标意味着规范管理,如果企业本来在知识产权方面没有建立基本的管理要求,则意味着要把标准要求的规范管理的建立起来,需要在原有基础上增加这部分工作;如果企业本来的管理就很规范,则贯标只需要对现有管理进行重新梳理和补全,需要增加的工作可能就很少。

辅导机构在协助企业策划体系、编写文件时会尽可能结合企业管理实际,将体系要求与企业实际做好融合,减少无谓工作。


七、贯标能否做成“交钥匙工程”,全部由辅导机构做?

不行。贯标的本质是系统性管理要求的导入,体系的运行体现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中。辅导机构可以协助企业来发现和解决体系运行过程中的问题,但不能代替企业来运行。此外,在体系策划和文件编写的过程如果没有企业的参与,势必造成体系与企业管理实际的不一致,不但起不到促进企业管理的作用,反倒成为负累。